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对“联邦止咳露”等29种药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销售使用,并召回所有已售产品,这些药品中,不少是曾被称为“止咳神药”的畅销药,这些药品被曝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使用甚至可能致命,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关注。
一、畅销20年的“止咳神药”
“联邦止咳露”等药品在市场上畅销了20年,被不少患者视为“止咳神药”,这些药品的主要成分是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等,能够迅速缓解咳嗽、喉咙痛等症状,由于其效果显著,不少患者甚至将其当作常备药物,长期大量服用。
这些药品并非完全安全无害,早在2005年,国家药监局就发布过关于这些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指出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成瘾性,但直到最近,这些药品才被全面停止销售和使用。
二、药品成分曝光:竟是毒药
经过检测,这些药品被曝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磷酸可待因和盐酸麻黄碱等成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成瘾、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副作用,特别是磷酸可待因,被国际禁毒组织列为第二类受管制物质,与吗啡类似,具有潜在的滥用和成瘾风险。
这一消息震惊了公众,许多患者表示,他们长期依赖这些药物来缓解咳嗽等症状,从未听说过其可能带来的危害,甚至有患者表示,在停止服用这些药物后,他们出现了严重的戒断反应,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三、药品安全警钟再次敲响
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药品作为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药品安全事件却让人不禁担忧,从“毒胶囊”到“疫苗事件”,从“假药”到“劣药”,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信任,一旦公众对药品失去信任,将直接影响到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公共卫生安全,加强药品监管、保障药品安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加强监管:从源头到终端
针对此次事件,国家药监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停止销售使用相关药品外,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管理的公告》,对这类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了严格规定,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关于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对此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
仅靠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药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全面监管,这包括加强药品研发和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水平、加强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等。
五、提高公众意识:从认知到行动
除了加强监管外,提高公众对药品安全的认知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患者对药品的副作用和成瘾性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用药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这包括向患者普及用药知识、告知用药风险、指导合理用药等,也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和责任意识,只有当公众真正了解用药风险并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时,才能有效避免用药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构建安全用药体系:从制度到文化
构建安全用药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制度到文化进行全面建设,这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也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和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用药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的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在监管层面,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执法体系;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在文化层面,需要树立科学用药的理念和文化氛围,只有当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重视和落实时,才能构建出一个安全有效的用药体系。
此次“联邦止咳露”等药品被曝出含有有害成分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守护健康是共同的责任,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医疗机构和患者自身都需要共同努力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只有通过全面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以及构建安全用药体系等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