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做饭晚上做题,真有人把综艺拍成了连续剧?!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所追寻的完美人生又是怎样的?
我们都曾幻想:在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充足供给的食物资源、人与人真诚且纯粹的交流、唯美和谐的诗和远方……但,这样的“理想乌托邦”真的存在吗?
最近就看了这样一档节目,集结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生存技能各异的39个人,将他们放到一个完全被架空的“平行世界”,收走手机断网失联,在“时间裂缝”与世隔绝十整天,白天做饭、晚上做题,接受节目组设置的各种极限挑战游戏关卡,通过脑力、体力、协作力、领导力和信任感等各种考验与博弈,只为“生存”。
39人像极了“今际之国的闯关者”,节目也颇有种“鱿鱼游戏”的既视感。这档节目是爱奇艺刚刚上线的《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白天做饭晚上做题,真有人把综艺拍成了连续剧?!第一期就让39人彻底怀疑人生,在崩溃边缘疯狂摇摆,网友们更集体“入坑”直呼上头。柯南君也没想到,现在的国综都玩这么大了么?
只是看过节目却不禁思考,这里究竟是“理想乌托邦”还是“人性修罗场”?如果你我是这39人之一,又该如何生存到最后?
断网失联、与世隔绝、平行世界
39位跨行业闯关者“贴脸开大”
“平行世界”的设定,在国综并非少见。
但真能圈出一块大到50多公里的封闭场地,对抗、社交甚至吃饭、睡觉,在这十天都完全不受外界干预,这样堪比连续剧般的颠覆设定,还真不多见。
沉浸度,无疑是这档节目的成败关键。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之所以能在首期就让嘉宾一秒入局、观众一秒入局,少不了其对“平行世界”相当极致的塑造,节目从空间深度和人员浓度两个方向来构建出“平行世界”的绝对沉浸感。
以往的节目,大多是包下录影棚,顶多是一个体育场或者一层楼,但这档节目直接搬空了“一座小城”当成拍摄地。
空间到底有多大?仅从蓝谷拍摄地到母港拍摄地,就有将近1小时40分钟的距离,50多公里。这样全封闭的巨大空间,完全没有NPC的无人环境,无论是嘉宾还是网友,都能迅速产生与现实世界的割裂感。
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机场酒店等人流量高发地的固有认知,但是节目偏偏以安静空旷的机场、隐秘寂寥的酒店、无人问津的仓库等地作为拍摄地,通过纵深推进的镜头语言展开,以视觉反差感撬动神秘气息。
每一个录制点、拍摄镜头的选取,都植入了悬疑探秘视角,网友们透着屏幕开启着“上帝模式”,你我的猎奇心理就这样被勾了起来。
这样巨大割裂的“平行世界”,不仅让大家一秒入局,更通过各种“末日世界”的“生存考验”,让人隔着屏幕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紧张与焦虑。
原来,看似“乌托邦”实则“修罗场”,节目给足了这场“大逃杀”令人窒息的氛围感。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场景的立体构造下,杜绝了外界干扰,让节目“沉浸”指数拉满,于是在每一场闯关开启之前,凭借场景的渐入,就立即将氛围烘托至高点。
末日生存或者大逃杀类的影视剧,除了场景的沉浸感,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生死存亡或许是最大看点,《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也不例外。
节目在人员配置上足够“个性”,似乎在贴合着“平行世界”生存人物的多样性,也挑战了史上国综最“复杂”的嘉宾阵容。
除了大众熟悉的明星,还有超高智商的“最强大脑”天才学者、体力max的健身达人和运动健将、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团队协作的能力者……
39位闯关者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隐藏的弱点,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39个人就是生存图鉴的具象化,他们的“技能”涵盖了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即户外抗压能力、逻辑思维力、团队决策力、情绪稳定力等。
节目透过闯关者的属性浓度,渗透出“平行世界”的多维可能性,让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群,反而在这里从未知到探索,从不解到磨合,找到了共生的目标。
愈看节目愈慢慢顿悟,这39个人怎么像极了真实世界的群像缩影?
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极端考验中,不断突破为“生命延续”的极限。在看节目时,我们甚至能看到自己在现实社会生存的真实境遇,努力、拼搏、成功、失败,职场摸爬滚打的影子,甚至“生离死别”的无奈。
节目里,39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或脑力卓然或体力超群,但也各自有自己的弱点和bug。
既定的生存环境和无法选择的队友配比,也让我们对人生智慧有着更多的思考:我们无法决定出身背景、无法选择遇见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但可以选择是消极沉沦,还是坚持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显然,就算在一切清零的平行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依然有人可以开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盲盒,何况是我们这样精彩的真实世界呢?
闯关是较真的,淘汰是认真的
在燃点和怒点之间疯狂蹦迪
白天做饭、晚上做题,十天X24小时不间断地录制,让追综有了追连续剧的既视感。而这档节目,也并非清汤寡水的生活记录,而是通过各种生存游戏关卡的设置,不断激发着闯关者的勇气、智慧和协作能力。
不断NG反复试错的演算、人多纷乱的局面、慌乱节奏下的信息差、快准狠的淘汰机制……不仅是对闯关者的全能考验,也是对屏幕前观众的心理挑战,也难怪有人说,看这节目有种综艺界“高考”返场的崩溃感。
节目中从“乌托邦”秒速切换至“修罗场”,像极了不可控的人生际遇。
没有特定主持人和挑战流程脚本,甚至连闯关规则都是全凭“猜测想象”,把一切主动权都交给闯关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关卡痕迹,再去解密。
有了第一视角的介入,整个节目的神秘色彩和燃点怒点都有了,因为没有人能够预判线索走向,上一秒还在悠闲地手冲配烤冷面,下一秒淘汰压力就近在眼前,关于智力、体力、协作力的挑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你会发现,每一个关卡挑战都像在追一档悬疑剧,而这部剧中人人都是主角,没有人能在隐晦的角落里“摸鱼”过关,节目也非常懂得营造推理氛围,在多处运用了“电话铃声”这一元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紧张的气息释放到了极致。
当在酒店里需要根据大屏数字提示跑楼接电话时,开启了以智力为中心的体力拉锯赛,面对实时变动的数字和所有人俯身待命的压力,算术者必须在保持理性算力的同时,拥有极度的冷静。
其它组员则要在聒噪又急促的铃声中更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焦躁、不安、紧迫、无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他们复杂的情绪。
不仅如此,楼层高低层的分配直接关系到个人命运,更是一场考验“舍我还是弃他”的心理战,显然,关卡内容的最终落点不仅是数字演算和逻辑推理,还有团队协作力和保证百分百不出错,考验着团队磨合的默契度,也考验着人性。
不得不佩服,这节目的好事儿程度,但无疑它也是懂得如何高杆玩转人性的。
节目特别设置了闯关者单线任务,个人表现直接影响团队整体。
对于“数学黑洞”的闯关者而言,无疑是心理压力和脑力的双重挑战,而对于擅长数学,主动承担领队责任的闯关者来说,所有的希望与信心都在一次次试炼后被点燃,所有的崩溃却也在一次次误碰中触发。
没看节目前,先来了一下进度条,第一期正片将近2小时,生活片也有一个多小时,猜测节奏可能会稍显拖沓;但看了节目之后,发现2小时转瞬即逝,入局、开局、闯关、挑战、失败、淘汰……
每一帧都不带“放水”的,紧张刺激的名场面接连不断,唯恐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的镜头。
值得欣慰的是,节目虽然号称“将综艺做成连续剧”,但在开拓了连续剧式的质感和真实沉浸感同时,依然保留了综艺真人秀中特有的紧张刺激和快节奏,总让人有种在平行世界玩转浓缩版“模拟人生”的畅快。
沉浸感 惊喜感 满足感
这档“综艺连续剧”让你我拒绝龙套式生存
在看完《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的首期节目后,你也许会对生活本质产生全新的解读,在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的互联网时代下,这档节目在“综艺连续剧”的创新范本里主动探索,从录制期开始就给足了网友突破想象的创意惊喜。
节目为当代都市人提供排解压力的出口,极大地满足了网友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呈现出了大家一直想去做但没有机会和勇气去做的事情。
如今,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被各种信息与推送占领,甚至不少年轻人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有着强烈的“戒断反应”,但是这档综艺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卸下枷锁后的真实样貌。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没有房贷和kpi的压力,也没有升职和考公的困扰,所有人都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而活。试想,大家有多久没有放下一切顾虑,只为自己开心而努力了,这种为自己搏一把的纯粹力量,也让你我看到了期望中的自己,那个一往无前的热血自我。
说回节目表达方式,这种兼具真人秀真实感和电视剧连续性的“综艺连续剧”模式,也突破了综艺形态的“流水式”纯记录形态。
在节目中不断营造沉浸感,预埋线索伏笔,渗透挑战惊喜点,拒绝现实中“龙套式生存”的人生模式,侧重在对人性和人心的深度洞察,让更多有趣又丰富的人生际遇在这里自由发生。
也许,十天之后真的会回到现实,但是愿你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跨越沉默的山丘,成为起伏的轮廓,拥有热爱加持,自由肆意的人生。
去试错、去冒险、去闯关,无论是在《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中,还是在真实人生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上,每一天都是你我全新的起点。爱奇艺7月19日起每周五中午12:00,成为第40位闯关者进入“平行世界”,见证升级打怪的奇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