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5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亿左右,庞大的老年群体不仅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还对家庭照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应对这一趋势,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新政策,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老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升级
当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模式,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集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在城市住宅小区内建立微型养老机构,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还特别强调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如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健康管理软件等产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效率,部分地区正在探索推广“一键呼叫”、“虚拟照料员”等远程照护方式,以缓解子女不在身边时老人的生活不便问题。
医养结合试点先行先试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医疗服务需求明显提升,为了解决看病难、康复治疗等问题,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了医养结合试点工程,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效对接合作,形成医疗转介机制;二是加快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步伐,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三是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其中,有的地方实行医保定点单位“一卡通”,即只要持有效社保卡就能在医院就诊后直接去签约的养老院继续接受后续康复治疗;有的地方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运营养老康复中心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失能失智长者入住专门病房。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长期以来,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我国主要养老保障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水平较低且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开始着力完善补充型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职业)年金制度,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保障格局。
对于商业保险而言,政府给予税收优惠、风险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更多贴近市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而对于单位年金,则强调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让职工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加入,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有近2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职业年金计划,累计缴纳基金规模超过万亿元。
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
除了从物质层面入手外,塑造积极健康的老龄观也是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比如评选表彰最美银发志愿者、开设长者课堂、组织专题文艺汇演等,弘扬中华民族孝道美德,增强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意识。
针对部分年轻人存在的“养儿防老”观念淡薄现象,也采取了一系列教育引导措施,比如在学校开展“代际交流周”主题活动、媒体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力度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还推出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倡导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将其记录下来,将来需要时可兑换相应服务时间,从而建立起互帮互助、共融共生的美好愿景。
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强化执行力度,我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位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而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良好环境。